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

才贤世有几,廊庙忍轻遗。
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
故山松郁郁,旧史印累累。
惟有同乡老,闻名尚涕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介绍:

  1. 作品内容概述
  • 第一首诗:“挥手东门别,朱颜鬓未霜。”表达了对亡者东门告别的场景描绘,同时感叹逝者虽已离世,但容颜依然未变。此句透露出作者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感慨。“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则进一步强调了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以及生命的无常。最后两句“后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则描绘了亡者身后的种种追思与纪念活动,反映出社会对其去世的重视及哀思之情。
  •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才贤世有几,廊庙忍轻遗”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指出真正的才识之士难得一见,而高位往往被人轻易放弃。接着两句“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反映了作者对逝者生前未能得到重用的遗憾。“故山松郁郁,旧史印累累”描绘了逝者故乡的自然风光及其留下的成就印记。最后两句“惟有同乡老,闻名尚涕洟”表达了对亡者生前为人尊敬的情感,以及对其去世所引发的悲痛。
  1. 作品赏析
  •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不仅是一首哀悼亡者的挽歌,也是对官场腐败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通过这两首诗,苏轼不仅抒发了个人对亡者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存资料,苏轼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被免职回乡,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再度出仕,期间经历了多次的政治风波。因此,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从这首诗中可见,苏轼对政治上的挫折和官场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在表达哀悼和缅怀之情的同时,巧妙地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又含蓄的艺术效果。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 意象鲜明:作品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挥手东门”、“朱颜鬓未霜”、“旧史印累累”等,这些意象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韵律和谐:两首诗均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五字,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要求。这种韵律的和谐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特点深受后世赞誉。
  • 文化传承: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苏轼的诗歌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是一篇充满深意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和其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