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雪晴书事

消尽琼瑶云驭归,馀寒犹复助风威。
垂帘渐学秋霖滴,满地犹疑夜月辉。
冻壤相和开荜户,流澌半释拥苔矶。
可怜乌鹊饥无食,日暮空林何所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人雪晴书事》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在散文领域有卓越的成就,其诗词也极具影响力。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诗词原文:《和人雪晴书事》原文为:
    消尽琼瑶云驭归,余寒犹复助风威。
    垂帘渐学秋霖滴,满地犹疑夜月辉。
    冻壤相和开荜户,流澌半释拥苔矶。
    可怜乌鹊饥无食,日暮空林何所依。

  3. 诗词注释

  • 消尽琼瑶云驭归:形容天空中云彩消失的情景,暗示着天气的变化或某种结束。
  • 余寒犹复助风威:表示尽管天气转暖,但余寒仍在,风力依旧强劲。
  • 垂帘渐学秋霖滴:指随着季节变化,帘子渐渐像秋天的雨滴一样滴落。
  • 满地犹疑夜月辉:形容地上的影子如同夜晚月光般明亮而不确定。
  • 冻壤相和开荜户:描述冻土融化后土壤变得松软,可以推开门扉。
  • 流澌半释拥苔矶:形容溪水流动时,部分冰块已经消融,水流环绕着石头。
  • 可怜乌鹊饥无食:以乌鹊饥饿无食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界的无奈和感慨。
  • 日暮空林何所依:描绘了日落时分,树木和鸟儿都显得格外孤寂,没有依靠。

苏轼的《和人雪晴书事》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宋代文学的风采,也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自然的规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