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期间,钱塘江潮势汹涌澎湃,非常壮观。诗人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则是在感慨中寄托了作者的哲理思想,即宇宙间万物皆有规律,人应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个人的命运与得失。
诗歌内容:第一首写作者作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发因看潮而生的议论,第五首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全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运笔上,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诗英爽豪迈的风格。
艺术手法:这组七绝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其中既有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也有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