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慈湖夹阻风五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湖夹阻风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者简介
- 苏轼简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画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 诗歌内容
- 前四句:“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面对茫茫江水和远去的家乡感到前途渺茫的心境。同时,青山和流水的壮阔景象增添了诗人心中的孤寂与迷茫感。
- 后四句:“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这两句反映了在艰难旅途中,偶遇卖饼的小船和小村庄带来的一丝温暖和希望。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其他句子:“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通过对比自己与唐代伟大文人杜甫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对自然美的感慨。
- 末尾两句:“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静坐观赏风景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 尾句:“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最后两句以夸张的笔触描绘了沿途山水景色的陡峭险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展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语言生动形象:诗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水拍天”、“石发挂鱼衣”,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 哲理意味深长:虽然表面描述的是自然景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伟大。
- 历史与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中的名篇之一,其文学价值极高,对后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社会反响:在当时及后世,这首诗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研究苏轼及其诗歌的重要文本。
《慈湖夹阻风五首》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表现。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苏轼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精神境界,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