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
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
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书焦山纶长老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焦山纶长老壁》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述与禅师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佛家顺应自性的理解和通达无碍的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作品原文: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旦人或问,每睡安所措?归来被上下,一夜着无处。展转遂达晓,始觉如旧处。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和书画家,其诗、词和散文皆享有极高的声誉。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和学问的追求,其诗歌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生活气息。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创作背景:
《书焦山纶长老壁》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可能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刻的思考和感悟。苏轼作为一位禅宗的追随者,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禅宗的思想。这首诗中“法师”可能是指禅宗的僧侣,而“问法”则暗示了求道的过程。通过对话的形式,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真理和存在本质的理解。
苏轼的《书焦山纶长老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符号,它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而且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