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一位僧人在宝山上方的寺院中生活,最后去世并葬于寺中的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人的生活和死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感慨。
诗中的“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描述了僧人隐居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孤独和清静。这种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僧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虽然生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但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修行。他选择在这个时间低头读书,可能是为了修炼心灵,也可能是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验。
“与之语,漠然不甚对”这句话描述了与僧人的交流。作者试图与他交谈,但他的反应冷漠,不愿意交流。这种描述可能表明僧人的内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对世俗的事物不再有兴趣或关注。
“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这句话揭示了僧人的真实身份和结局。这位僧人原来是一位高僧,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在五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作者得知这个消息后,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发现他已经去世并被安葬。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描述和对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佛教修行的认同。同时,诗中的画面也给人一种深深的宁静和超然的感觉,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