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诗句解读
1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
- 关键词:偶游、宝山
- 注释:秋天的一天,我随意地游览了宝山。
- 入一小院,阒然无人。
- 关键词:小院、阒然
- 注释:进入一个小院后,发现这里一个人也没有。
- 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
- 关键词:一僧、读书
- 注释:院子里有位僧人,他正坐在桌边低头专心地读书。
- 与之语,漠然不甚对。
- 关键词:之语、漠然
- 注释:和他交谈时,他显得冷淡,不太回应。
- 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
- 关键词:其邻之僧、曰
- 注释:我询问旁边的僧侣,他说:“这位是阇黎,已经十五年没下山了。”
- 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
- 关键词:今年六月、自常、润还、死葬数月矣
- 注释:今年六月,我从常熟和润州回来,再次来到他的住所时,他已经去世几个月了。
- 作诗题其壁。
- 关键词:作诗、题其壁
- 注释:我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他。
译文
去年秋天,我随意地游览了宝山。
进入一个小院后,发现那里一个人也没有。
有一个僧人,他正坐在桌边低头专心地读书。
和他交谈时,他显得冷淡,不太回应。
询问旁边的僧侣,他说:“这位是阇黎,已经十五年没下山了。”
今年六月,我从常熟和润州回来,再次来到他的住所时,他已经去世几个月了。
我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的生活片段。他在寺庙中隐居生活,与世隔绝。然而,他并不孤独,因为有人来访并留下了他们的诗歌来纪念他。诗中的僧人是一个隐士,他的生活与世隔绝,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世界的关心和关注。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专注。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佛教禅宗的精神,即远离尘世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