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
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
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
却寻泉源去,桃花应避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苏轼在赴登州途中经过密州,并在那里经常到常山祈雨。苏轼在面对自然景观时,常常引发对生命、时间和个人经历的深刻思考。《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以下是这首诗的一些核心要点:

诗中“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这两句,描绘了作者与一位山间的老者相遇的情景,仿佛是久违的朋友再度相逢般的喜悦和亲切。这种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透露出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反映了一种无常的哲学思想。在这里,苏轼用“梦”喻人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化无常。这种思想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表述。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则表现了苏轼对名利场生活的淡泊和远离。这里的“江湖”指的是远离尘世纷扰的地方,而“朝市”则是官场和世俗生活。苏轼选择离开这种充满诱惑和竞争的环境,寻找心灵的宁静之地,如桃花源般的避秦之地。

“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则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而避秦则暗示了一种逃离尘嚣、追求简朴生活的愿望。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对古代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人生哲学。这首诗不仅是苏轼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读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