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寸田满荆棘,梨枣无从生。
何时返吾真,岁月今峥嵘。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
咫尺不往见,烦子通姓名。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
留别蹇道士拱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轼《留别蹇道士拱辰》
在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诗作中,有这样一首《留别蹇道士拱辰》,它不仅是苏东坡文学造诣的展现,更是他对友情、道义与人生哲理的一次深刻反思。
这首诗写于公元1093年,当时作者正处在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因政见不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充满挑战和困境的日子里,他遇到了蹇道士拱辰,一位隐居不仕的道人。两人的交往,不仅让苏轼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宁静与超脱,也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他莫大的慰藉。
《留别蹇道士拱辰》原文如下:
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
寸田满荆棘,梨枣无从生。
何时反吾真,岁月今峥嵘。
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
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笑指北,
苏轼在此诗中,用深沉而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蹇道士拱辰的深厚情谊及对他思想境界的敬仰。诗中“黑月在浊水”象征着黑暗与混沌,然而明月依旧清晰可辨;“寸田满荆棘,梨枣无从生”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助,但同时暗示了希望与重生的可能。
通过对比世俗与道教修行者的生活态度,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反映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于追求真理和超越世俗欲望的执着。最后,“笑指北”,则是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态度,表示无论前路如何,都抱持着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
苏轼的这首《留别蹇道士拱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