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诗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破琴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创作背景来看,苏轼的《破琴诗》创作于宋代,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史料记载,宋·苏轼曾提及“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说明他对于音乐有深厚的感情,且在创作时融入了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此外,苏轼还曾游历卢氏,并有与道士邢和璞出游的经历,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诗歌内容上分析,《破琴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音乐场景。诗句“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形象地表达了新琴虽然悬挂而声音并不流畅的意象,这既反映了琴弦紧绷但无音调的现象,又暗示了作者对音乐演奏技巧的期待。紧接着,“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则通过比较,突出了七弦筝与世相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与社会风尚的同步性。

在鉴赏角度方面,苏轼在《破琴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例如,将新的琴比喻为“新月悬空”,将琴声比喻成“夜半钟声”,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同时,苏轼通过对音乐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以文会友的方式,使得《破琴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更是一种情感与艺术的交融。

《破琴诗》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诗歌,也是苏轼个人情感与艺术追求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