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破琴诗
苏轼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这首诗以“破琴”为引子,通过描述破损的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虽然乐器已经破旧不堪,但其中蕴含的“琴意”依然充足,引人深思。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诗中以疑问的语气引出了“十三弦”,象征性地将琴声比作珍贵的佩玉,强调了音乐与美玉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美的赞美之情。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诗人描述了新琴高悬而未弹奏的情景,强调了音乐与实际演奏之间的差异,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诗人通过比喻,将新的七弦筝与世俗的好恶相联系,揭示了社会对于音乐的评价和影响,以及诗人对于这种评价的态度。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此处,诗人批评那些墨守成规、随波逐流的音乐创作者,指出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诗人通过对古代音乐家董庭兰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真正懂得音乐的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超越形式,追求音乐的本质和内涵。
赏析:
此诗是苏轼借破琴来抒发自己情感的作品。苏轼在这首破琴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旧琴和新琴的描写,以及对音乐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音乐本质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不满,以及对理想音乐的追求。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