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此诗描绘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山中生活,表达了对友人即将搬迁到此地居住的祝福与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皆为后世传颂。
  • 作品原文及翻译:诗中写道“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描述了灵隐寺附近的自然景观,以及水流声如奔雷一般的声音。同时,表达了苏轼对友人即将迁居此地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山间清晨的清新和夜晚的宁静。
  • 语言优美:苏轼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意义
  • 反映文人生活:苏轼作为宋代文人,其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 体现哲理思考:虽然表面上是在写景,但诗人通过景物的变化引发对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深邃的艺术魅力。

《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宋代文人生活和哲学思考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才华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