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寺,并引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祇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塔寺并引》—— 宋代苏轼的禅意之作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宋代诗人苏轼的《石塔寺并引》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不朽的文化遗产。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唐代诗人王播《饭后钟》诗的戏仿,更是展现了苏轼本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禅宗哲理的独到理解。

《石塔寺并引》,又名《寄大林寺僧》,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所作,其内容主要描绘了苏轼在扬州石塔寺与一位僧人的对话,以及他对世间名利的看法。苏轼在诗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争的淡泊态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石塔寺并引》原文如下: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正恁么。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更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苏轼巧妙地将禅宗的思想融入诗中,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苏轼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佛学哲理。而《石塔寺并引》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但通过阅读《石塔寺并引》等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