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东武雪中送客

相从不觉又初寒,对尊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神子·东武雪中送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诗、词、文及书画艺术著称于世。
  • 主要成就:在宋史中,苏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时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词作原文
  • 原文节选:《江神子·东武雪中送客》全文如下:“相逢不觉又初寒。对尊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此句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冬日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与朋友间深厚的情感。
  •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冬日的氛围和两人在酒席间的交流,词人展现了一种既温馨又略带忧伤的情感色彩,体现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中追求情感真实与细腻的一面。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此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其中,“风紧”、“冰结”以及“雪意留君君不住”等意象,不仅营造了凄清寒冷的气氛,也透露出诗人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不舍。
  • 文化价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个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意义。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才情,还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教育意义: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苏轼的《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常被用作教学案例,用以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苏轼的《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典范。通过对该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

注解

江神子:词牌名。据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与现存晚唐前文人词,均无载录《江城子》,故是调当兴于晚唐。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谓是调源自唐著词曲调,即唐时酒令,知是调始流行于晚唐酒筵上,经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端己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间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诸格。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调兴之初,格式尚未定型。全唐五代以《江城子》词约十六首,由七位词人所作,以端己最长,当为最早依调填词者。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添一衬字变尾二句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法」。牛松卿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法」。尹鹗单调词摊破首句为两三言句,开宋词「减字法」、「摊破法」。北宋初,是调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欧阳文忠诸大家均无《江城子》传世,唯张子野有两首《江城子》。至东坡始变双调,由是词格渐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證》中考东坡首用是调约于熙宁年间,《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与《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即东坡初创之作,仍承唐五代词柔婉细腻之风。元丰间,《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神子·密州出猎》开一代词风,引时人乃至後代追和。是调衰于金元,近三分之一为道士所作,内容多涉道教。《钦定词谱》:「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後春前邨意远』句,更名《邨意远》。」严建文《词牌释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远》、《水晶帘》,……清李符曾《词家辨證》云:『南唐人张泌有《江城子》二阕,五代欧阳炯用此调填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荐唐宋词》注:「《江城子》调应由咏江城事而得名。『子』为曲名後缀。本篇用原始题意咏扬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调因欧词「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得名。欧词虽非现存《江城子》首作,然咏江城金陵事而归本意。有单调四体,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东武雪中送客」: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作「冬景」。《东坡外集》题作「密州雪中送客」。

东武:傅子立注:「东武,密州。」刘尚荣按:「《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江南道·密州〉》『诸城县,本汉东武县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後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後魏属高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京东东路·密州〉》:『诸城为密州治所。』」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诸城县〉》:「诸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莱州府胶州界四十里,西至沂州府莒州界五十里,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邱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日照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县界九十里。本春秋时,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汉初置东武县,为郡治并领琅邪诸县,後汉改置琅邪国,于开阳以东武等三县为属。三国魏因之。晋初省琅邪县,以东武诸县属城阳郡,太康十年属东莞郡。宋以东武县分属平昌郡。後魏永安二年,置东武郡兼置胶州。北齐改置高密郡,仍置胶州省诸县入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东武县曰诸城,大业初州废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复曰密州。天宝元年,复曰高密郡。乾元元年,复曰密州,属河南道。宋曰密州高密郡,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金曰密州,属山东东路。明洪武元年,始废密州以县,属青州府。本朝因之。按青州府属旧有安东卫,一本从沂州府日照县分置日照,旧隶青州後为沂属而安东未经改归。本朝乾隆七年裁卫,以所辖村庄归入诸城、日照二县,但计其道里,究与日照为近,应将安东废卫列入沂州,附识于此。」

相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作「相逢」。

不住:元延祐本原校:「一作『且住』。」《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且住」。

转头山: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转头山〉》:「转头山在诸城县南四十里。」

山上: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山下」。

银海:傅注本、龙本作「雲海」。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银海」。龙榆生笺:「《东坡诗集·雪後书北台壁》:『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蔡卞曰:『此句不过咏雪之状,妆点楼臺如玉楼,瀰漫万象若银海。』据此『雲海』宜从毛本作『银海』」

光宽:元延祐本原校:「一作『天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