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路

上得陂陀路转艰,陷轮推马苦难前。
风寒白日少飞鸟,地迥黄沙似涨川。
结草枝梢知里堠,放牛墟落见人烟。
从来天地分中外,今作通逵近百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沙陀路》是一首描绘了艰难险阻的古诗,由宋时期的苏颂创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人与时代背景
  • 创作背景:《沙陀路》的创作时间无法确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出现在宋朝时期。诗中所描述的道路艰险和自然景色,可能寓意着那个时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及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努力。
  • 时代特征:《沙陀路》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状态的理解。
  1. 诗作内容解析
  • 道路描述:首句“上得陂陀路转艰”直接描绘了沙陀路的陡峭和坎坷,形象地表达了行进的不易。
  • 自然景观:诗句中的“风寒白日少飞鸟,地迥黄沙似涨川”则展现了沙陀路上的自然景观,寒冷的天气和广阔的黄沙,营造出了一种荒凉而又孤独的感觉。
  • 人文氛围:结草枝梢知里堠和放牛墟落见人烟等句子,生动地描写了沙陀路上的人们生活状态,虽然艰苦却也不失生机。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手法:苏颂在《沙陀路》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 历史文化意义:《沙陀路》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存在,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沙陀路的描绘,诗人间接反映了唐末到五代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况,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艺术成就:尽管《沙陀路》的具体成书时间不详,但它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沙陀路》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面貌。在阅读这首诗时,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