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岘台记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在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供人游览,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意思是说那儿山峦溪水的形态,可以同岘山相比拟。裴君多次和下属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宾客在台上游览,独自向我请求写篇记。

起初,抚州城东面靠着一座大山丘,护城壕沟凭借一条大溪流,城角是从别处运土修成,耸立在溪流之上。城角外面山峦连绵,高陵挺拔,苍茫的林木,荒凉的废墟,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气象雄壮开阔,令人惊奇欣喜,这番环绕抚州城东南部的景观,坐在城角都能一览无馀。然而经过雨水的冲刷破坏,城角逐渐被掩埋废弃在树丛杂草之中,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

裴君发现这个地方后特别高兴,于是增筑砖石土方,改变它的破损残缺面貌;去除掉灌木丛和杂草,展现出它的地势高旷。周围插上栏杆,上面盖起亭阁,顺势就建起了一座高台,用来脱离世俗之气,隔绝人间喧嚣,使云气往来,风雨降临。然后溪水的平软沙滩,长长的流水,微风拂动而远处传来的响声,以及波浪汹涌,如同冲破山体、卷走树木的奔突气势,直至高帆长桨的船只,沙滩上飞禽和水中动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们漫步拟岘台时呈现出来。那山峦的苍青,岩壁的秀美,峰顶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直至平缓的山冈,扩展开来的陆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龙蛇飞奔;还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树荫的掩映下或明或暗,来往的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这一番景象,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至于烟云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闪现和隐没,四季的晨景与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与昏暗,变化不同,尽管观赏起来让人不厌倦,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登临拟岘台的人,有的饮酒,酣畅淋漓;有的唱歌,激扬壮烈;有的静观,轻移脚步;有的徘徊来徘徊去,四处凭倚栏杆。他们游台时耳闻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欢乐尽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满意足了。

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但这里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虫灾也很少发生。当地居民很高兴种田植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粮食不垒墙守护,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报警和应徵去作战。裴君顺应当地的民俗,用简单清静的办法进行治理,所以能够有闲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拟岘台寄托自己的快乐。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满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这回又得到了游览观赏的好去处,也必将会与裴君同样的快乐。所以我为裴君写了这篇记,写成的具体时间是嘉祐二年九月九日。

介绍

《拟岘台记》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游记,描写了抚州城东的拟岘台的风光和人文。曾巩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关注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怀。

《拟岘台记》的创作背景与曾巩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据记载,曾巩担任晋国裴君的治州期间,因应城市建设之需,在城之东隅建造了一座高台,命名为“拟岘台”。裴君治理抚州的政绩得到了曾巩的高度赞赏,因此曾巩有机会为这位友人撰写游记。这不仅是对友人治理成就的肯定,也是作者表达对政治清廉、民安物阜的期待。

从内容上来看,《拟岘台记》以建台前后的景色为线索,细腻描绘了抚州山林的自然风光。通过对拟岘台周边环境的细致观察,曾巩展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写法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

从写作风格上看,曾巩在《拟岘台记》中运用了生动的文笔,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山溪之美的场景之中。通过对比拟岘台与岘山的相似之处,曾巩不仅赞美了裴君的政治功绩,也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心。这种写作风格既展现了曾巩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操的追求。

曾巩在《拟岘台记》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如将裴君治州比作岘山一样崇高的地位,这无疑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深度。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曾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贤明又亲民的政治家形象,同时也让读者对抚州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拟岘台记》不仅是一篇记录地方风情的游记,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政治清明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和对和谐社会的期望。通过阅读《拟岘台记》,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也能够从中汲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正政治的渴望。

注解

拟岘(xian)台:在江西省临川县东隅的盐步岭上。

尚书司门员外郎:刑部尚书属下守卫京城城门的官员,外调为抚州太守。

晋国装君:山西人裴材。

抚:即抚州,今江西省临川县。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九里。晋代羊祜镇襄阳,尝登此山。裴材追慕羊祜,故称拟岘台。

因:依傍。

客土:裴材客居此地,故称客土。

闳廓:宏大空阔。

西隳潦毁:被西水冲坏。隳,毁坏;潦,雨后积水。

莽草,长在路上的杂草。

甓(pì):砖。

高甍(méng):高大的房屋。甍,屋脊。

履舄(xì):鞋。这里指脚。舄,鞋。

挟光景:迎接阳光。

薄:迫近。

荒蹊:荒僻的小路。

丛落:村落。

胰暖:昏暗。

靓观微步:安详地观看,慢慢地行走。靓,通“通”。

榜徨徙倚:留连不去。徙倚,低徊。

蓄贾:富商。

螟媵:昆虫类的害虫。

垣:墙。指筑墙围护。

枹鼓:击鼓告警。枹,鼓槌。

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嘉祜,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