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拟岘台记》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由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译文: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的裴君在治理抚州两年后,根据东郊地势建造了一座台子来游玩,并给它取名为“拟岘台”,因为它的山溪之形,就像岘山一样。他多次和下属以及寄居于州的客人一起游玩其中,只是寻求我为他作一篇记。

赏析:

首联:

  • 诗句
  • “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 描述了裴君经常和他的下属以及寄住在州里的客人一同在拟岘台之间游玩。
  • “独求记于予” 表示只有裴君一人请求我为他记录这次游览的经历。

颔联:

  • 诗句
  •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 描述了最初抚州东郊的情况,城市依傍着高大的山丘,护城河依傍着宽阔的溪流;城墙的边缘是由客人们提供的土壤,从溪水上方修筑而成。

颈联至尾联:

  • 诗句
  • “然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 描绘的是虽然雨水冲毁了城墙上的残垣断壁,但它们被遗忘在杂草丛生之中,没有人去珍惜它们。
  • “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 描述裴君得到了这些残墙之后的喜悦之情,他增加了砖石和泥土,修补了破损的地方,清除了杂草,让残墙恢复了原有的风貌,用横槛环绕起来,用高屋檐覆盖,建造了一座台子,以摆脱尘埃和噪音的干扰,远离喧嚣,可以观赏到云气和风雨。
  • “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 接着是溪流平静如沙,微风吹拂着远方的声响,伴随着海浪的奔腾,激荡着山崩地裂般的力量。
  • “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 描述高桅杆上的劲风和橹桨,还有在水中或飞翔或潜水的各种鸟类和野兽。
  • “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 山峦苍翠、峭壁秀丽、峰岩挺拔,仿佛能夹带着阳光和月光,接近星辰。
  • “至于平冈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 描述平坦的山丘和广阔的平原,虎豹栖息,龙蛇游走;荒芜的小路上草木茂密,树木荫凉;旅行者行走时或明或暗,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断断续续。
  • “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 提到云烟的升起和降落,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交替,天气的变化无常,形态各异。
  • “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 有人饮酒畅饮,歌声激昂;有人欣赏美景而轻移缓步,徘徊不定。
  • “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对于感官体验和心灵感受来说,虽然各自的快乐各有不同,但都能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乐趣。

结语:

这首诗通过描述拟岘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展现了裴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保护之心。他的努力不仅让这片废弃的土地重获新生,也让人们重新发现了自然之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