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宜黄县学记
确实有很多贤良之士。而李君担任这个县的长官时,他的威严得以施行,仁爱得以确立,诉讼清晰,事情办得好,他的治理又很贤明。当一个贤明的长官在位时,顺应他鼓励学习、奋发有为的社会风气,建造了官署、学校和讲堂,甚至图书、器物等物品,无不齐全,以培养他们的优秀人才。虽然古代的事情已经离现代很远了,但圣人的经典书籍都在,他们的话是可以考据的,他们的法度也是可以追求的。如果让他们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礼乐节文的详细内容是有所不能达到的。至于正心修身这样国家大事,那就在于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实践。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修养良好,那么就可以将其推广到整个家庭,家庭的修养良好,那么就可以推广到邻舍族人中,那全县的风俗就会形成,人才也会涌现出来。教化的实施,道德的推崇,不是远离人们的东西,所以不可以不努力追求!宜黄县的士人纷纷请求:“我们愿意写一篇记述。”于是写下这篇记录于某个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