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馀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宜黄县县学记
宋代教育思想与实践探索
- 前言
- 背景介绍:宋代文化与教育发展
- 研究目的:探讨宋代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
- 文章结构:概述全文内容及逻辑结构
- 古人立学,培养人才
- 古代人才培养方式
- 人才对社会进步推动作用
- 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意义
- 三代以后教育事业衰落原因分析
- 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 教育制度变迁与人才流失
- 社会环境影响下教育困境
- 地方集资办学的社会意义
- 地方自治权提升
- 教育普及与知识传播
- 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 议论发人深思,叙事重点突出
- 论述方法:结合古例进行论证
- 叙事重点:围绕关键事件展开
- 结构安排:确保逻辑清晰有序
- 结论
- 重申教育重要性及时代价值
- 对未来展望:教育对社会进步影响
- 结束语:呼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