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为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始终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
宜黄县县学记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为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始终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译文:
古代的人,从家庭到天子的国家都有学校,从小到大都不曾离开过学校的学习。学校里有《诗》《书》等六种本领、弦乐唱歌、洗爵等仪式、各种礼节的俯仰动作、升迁降职的仪式、以训练他们的内心、耳目、手足的动作;还有祭祀、乡试、养老的礼仪、以训练他们的恭敬与谦让;提拔人才、审理案件、出兵作战获胜的方法,以训练他们的行为。老师朋友帮助他们解除疑惑,劝诫和惩罚使他们进步,告诫他们不服从命令,所有这些都是如此。而其主要目的是,使人人都学习他的本性,不单单防止他们邪恶、放肆。虽然有的人性格刚烈,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性格缓慢,但都能被引导到正道上,而没有偏差或失误。当他们对知识理解深刻,心中充满勇气时,他们就能在进退说话沉默之间运用自如,没有不适宜的地方;面对祸福生死的道理,他们没有任何动摇。作为天下的士人,这是用来培养他的身体准备的方式,那么他又使人们知道天地事物的变迁,古今治理混乱的道理,以及损益废置的先后始终的关键问题,无所不知。他们在厅堂的窗户外面,就可以掌握四海九州的事业、万代的策略,一旦走出厅堂进入天下事务中,无论做官或者处理事情,都能随心所欲地行事,因为那是他们平时所学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所学的东西就是这样。
注释:
- 宜黄县:今江西省宜黄县,北宋时属江南西路抚州临川郡。
- 学:指学校。
- 六艺:六种本领,指礼、乐、射、御、书、数。
- 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个人修养和为国家治理。
- 圣人的制作尽都被破坏了:三代以后的教育方法发生了变化。
- 一千馀年间:自春秋战国至宋朝期间。
- 学校虽还有留下来的:尽管社会变革,但教育仍被重视。
- 进行教育已不是三代兴盛时候的办法:时代变迁影响了教育的执行方式。
- 恭让:礼貌和谦让。
赏析:
《宜黄县县学记》是宋代文学家曾巩为宜黄县县学建成所作。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文章通过阐述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展示了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国家治理水平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三代以后废学的反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