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庙祀孔氏,庙不复理。

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食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固且速也!

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为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下面是对这首诗《宜黄县县学记》的逐句翻译:

  1. 原文
    宋兴数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庙祀孔氏,庙不复理。

  2. 译文:宋朝建立已经有几百年了。在庆历年间,皇帝考虑到治理国家需要各种才能,因此首先将教育定为首要任务,这样天下才开始有了学校。然而在当时的宜黄还没有设立学校。当地的读书人都会自发地到州里聚集学习。到了第二年,天下的学校都再次被废弃了,读书人也纷纷离去,而且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要向孔子进行祭奠,但这已经没有地方进行祭祀活动了。

  3. 注释

  • 宋**:宋朝
  • 兴**:开始建立或发展某事
  • 百**:多
  • 数**:多次、几倍
  • 方此之时** :在这个时候
  • 抚州**:古地名,今属江西省
  • 寓于州**:居住在州里
  • 以其**:因为
  • 乃**:于是
  • 是时**:那个时候
  • 尚**:还
  • 不获**:没有得到
  • 废**:废除
  • 士**:读书人
  • 其年**:那一年
  • 废学**:废止学校
  • 莫不**:无不(表示否定)
  • 皆**:都
  • 岁**:每年
  • 是**:这是
  • 其材不赋**:他没有什么可以提供(指资源)
  • 而羡**:而很充足
  • 匠不发**:工匠们没有工作要做
  • 材不赋而羡**:材料不需要就很多(指建筑设施丰富)
  • 其成也**:建成后了
  • 积屋**:建造房屋
  • 门序正位**:门庭和位置安排得当
  • 讲艺之堂**:教学用的殿堂
  • 栖士之舍**:居住学生的宿舍
  • 其器之数若干**:数量多少(指器具等)
  • 而其用具**:它的用处
  • 祀饮寝食之用**:供祭祀、餐饮以及睡觉吃饭的用品
  • 其像**:孔氏及其随行人员画像
  • 从祭之士皆备**:从祭的士人都有
  • 其书**:经史百家子墨之文章
  • 翰林子墨**:翰林学士和文学家的文章
  • 其相基会作之本末**:修建学校的详细计划和过程
  • 何其固且速也**:这是多么坚固和迅速啊!
  1. 赏析
    《宜黄县县学记》这篇文章是宋代文学家曾巩为宜黄县县学建成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叙述宜黄县建立学校的始末以及其积极意义,展示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性。文中夹叙夹议,议论恣肆,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者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实现社会和谐以及提高治理效率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文章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古代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