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虪传

仁义,天德也。天不独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有厚薄也。余家有猫曰虪,每与众猫食,常退处于后,俟众猫饱,尽去,然后进食之。有复还者,又退避之。他猫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栖,与己子并乳之。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与较。家人见虪在旁,以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弃于僧舍。僧饲之,不食。匿笼中,近旬日,饿且死。家人怜且返之,至家然后食。家人每得幼猫,辄令虪母之。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人救获免。及死,余命贮篦中,葬于西园。昔韩文公作《猫相乳说》,以为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韩子之说,几于谄耳。嗟乎!人有不知仁义,贪冒争夺,病人以利己者,闻虪所为,得无愧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仁义是上天赋予的品德。上天不单单将它赋予人类,凡是有天分的物种都有,只是(上天)赋予的有多有少(罢了)。我家有一只猫名叫,每次与其它猫一起吃饭,(它)常常退到后面,等其它猫吃饱,都离开了,这之后(它)才过去吃。有(其它猫)又回来(吃)的,(就)又退后躲开。其它猫有生孩子较多的,就分(一些幼仔)放在自己窝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有(一只)顽劣的猫不懂得对自己有恩,竟然吃掉了的孩子,也不与它计较。家里人看见在旁边,以为(与顽劣的猫)一起吃掉了自己的孩子,认为畜类自己吃掉自己的孩子很不吉利,就狠狠地鞭打了,将抛弃到僧舍。僧人喂食,不吃。(僧人将)放在笼子中,将近十天,(一直不吃饭)快要饿死了。家里人可怜它,将它带回家,回到家后(才)吃东西。家里人每次得到幼猫,就让哺育。曾经为了(保护)其它猫的孩子与狗搏斗,狗咬他,差一点把它咬死,有人救(它)才得以幸免。等到死去,我命人放在竹篮中,埋葬在西园。过去韩文公写《猫相乳说》,认为(猫相乳是)受北平王的高尚品德感化(才)达到的,等到我家有了,(我)才了解物类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恶。韩愈的说法,差不多接近谄媚了。唉!那些不知仁义,贪婪相争,损人利己的人,听到做的事,难道不惭愧吗!

介绍

《猫虪传》是宋代司马光为他家的猫写的传记,是一部以猫为主角的文学作品

司马光的《猫虪传》是一篇典型的儒家伦理观念的体现。在文中,司马光通过描写猫虪与其他猫的行为对比,强调了“仁义”这一道德准则。猫虪虽为家猫,却展现出与众猫不同的行为模式,它总是在众猫吃饱后才吃,若有其他猫回来,又总是退避三舍。这种表现被解读为一种“仁义”,即天赋予动物的道德品质。

《猫虪传》还揭示了动物的情感和生存智慧。例如,当有猫因饥饿而攻击其子时,猫虪并未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而是选择默默忍受。直到后来,僧人收养了这只饿极了的猫,才让这只猫得到了救赎。此外,故事中猫虪对于食物的态度也反映了其对生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动物的智慧,也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坚韧和乐观。

这部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北宋时期的作品,《猫虪传》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为后世研究宋代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猫虪行为的描写,司马光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动物的同情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猫虪传》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司马光的《猫虪传》不仅是一篇关于猫的故事,更是一首颂扬仁爱与智慧的诗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生命行为,领悟到生活中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道理。

注解

虪(shù):《说文》:「黑虎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