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天香染露,晓来衣润谁整。
最爱弄玉团酥,就中一朵,曾入扬州咏。华屋金盘人未醒,燕子飞来春尽。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对美丽白牡丹的赞美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背景。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以其豪放派词风著称,其词作广泛传颂至今。他的词不仅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感,也展现了对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的细腻观察。在《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中,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将白牡丹的高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 词句解析:辛弃疾在词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如“翠围红阵”、“倾城娇韵”,这些词汇不仅美化了牡丹,也赋予了它一种高贵而优雅的气质。通过对花的描述,辛弃疾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既有欣赏也有感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整首词更加深刻动人。
  3. 历史背景:宋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词中,通过对白牡丹的描写,辛弃疾可能也在借此表达自己对于时局的不满以及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享受,它们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的作品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词,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辛弃疾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将白牡丹这一简单的景象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注解

范廓之:即稼轩门人范开,为范祖禹后裔。淳熙九年从学稼轩,十五年编刊《稼轩词》甲集,并为之序。其他事历不详。广信书院本“廓之”均作“先之”,盖避宋宁宗赵扩名讳而改者。

“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句:《史记·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卢,……阖卢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墨绳,无敢出声。”

倾城:形容女子美貌。《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翠盖:喻叶。五代·鹿虔扆《临江仙》:“翠华一去寂无踪。”翠华,指皇帝的仪仗。

牙签:喻枝。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旧赏:曾经的赏心乐事。

“天香染露,晓来衣润谁整。”句:唐·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弄玉团酥:玉、酥当均形容白色,弄玉、团酥当均形容白牡丹之色泽。

一朵、扬州咏:唐·范摅《云谿友议·卷中·辞雍氏》条:“(唐)崔涯,吴楚之狂生也,与张祜齐名。每题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错。尝嘲一妓曰:‘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崑崙儿。’……又嘲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囱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崑崙山上月初生。’端端得诗,忧心如病。使院饮回。遥见二子,蹑屐而行,乃道傍再拜,兢惕曰:‘端端只候三郎六郎,伏望哀之。’乃重赠一绝句粉饰之于是大贾居豪竞臻其门。……赠诗曰:‘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

华屋:华美的房屋。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华屋金盘: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沉香亭:指唐代亭子,在长安兴庆宫图龙池东,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经常活动的场所。南宋·程大昌《雍录》:“兴庆宫图龙池东有沉香亭。”

“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句:唐·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记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子弟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唐·李白《清平调》三首有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夜深花睡: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