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曾为梅花醉不归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巵。
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饮泪沾衣。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曾为梅花醉不归》是宋代诗人朱敦儒的一首词,该词描绘了词人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佳人共度良辰,尽情饮酒,醉中即兴填了一阕又一阕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朱敦儒(1085—1159)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号西麓居士,又称“词山居士”。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祖籍湖南道州,是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宋代词坛上,朱敦儒以其豪放派的风格而闻名,其诗风雄浑豪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词原文
    曾为梅花醉不归。
    佳人挽袖乞新词。
    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
    人已老,事皆非。
    花前不饮泪沾衣。
    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3. 创作背景:这首《鹧鸪天·曾为梅花醉不归》的创作背景是词人晚年的生活。在梅花盛开的季节,词人与佳人共度良辰,尽情饮酒,醉中即兴填了一阕又一阕词。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词人晚年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4. 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词中的“曾为梅花醉不归”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佳人挽袖乞新词”则展现了词人与佳人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在美好时光中的欢乐氛围。
  • 意象运用:词中的“鸳鸯带”、“翡翠卮”等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增添了词的意境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1. 文化意义
  • 传承文化:《鹧鸪天·曾为梅花醉不归》作为一首古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词人的艺术才华,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 启发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词中的许多主题和思想,如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等,都值得现代人深思和借鉴。

《鹧鸪天·曾为梅花醉不归》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词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启示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