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画舫东时洛水清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
云背水,雁回汀,只应芳草见离魂。前回共采芙蓉处,风自凄凄月自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画舫东时洛水清》的作者是朱敦儒,这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愁和对友人思念的宋代词。朱敦儒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传颂不衰。

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词的内容:

  1. 诗词原文
  •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 这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但其中透露出诗人与友人分离时的哀伤与无奈。
  • “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 表达了分别后的悲伤,以及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 “云背水,雁回汀。只应芳草见离魂。” 通过云、水、雁等自然意象来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
  • “前回共采芙蓉处,风自凄凄月自明。” 回忆过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对那段日子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1.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生于两宋之际,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重要词人。《樵歌》是其词作三卷之一,展现了他在词坛上的卓越成就。
  • 时代背景:南宋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朱敦儒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免官职,后客居南雄州。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和个人遭遇都深刻影响了他的作品内容。
  • 创作动机:朱敦儒的许多词作都是在他的流亡生活和仕途不顺的背景下创作的,这些词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朱敦儒的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 主题思想: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亡友的怀念以及对国事的关注,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 艺术技巧:在艺术形式上,朱敦儒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同时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词风。
  1. 词作意义
  • 对后世影响:朱敦儒的词作在南宋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文人学习的对象。
  • 文化传承:他的词作丰富了宋代词的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朱敦儒的这首《鹧鸪天·画舫东时洛水清》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