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董行成
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介绍
“董行成”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称呼。根据史料记载,董行成是唐朝怀州河内县人,以捉贼闻名,他不仅能够迅速识别盗贼,而且因其正直无私的性格,深受当地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在探讨“董行成”时,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董行成这样的捉盗贼者,不仅是地方治安的重要维护者,也是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他们的存在对于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文学角度来看,董行成的故事虽然不是通过文字记录,但通过口口相传,被后人所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和传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人们传递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勇敢与智慧的胜利等主题。因此,尽管董行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并未留下完整的文学作品,但其事迹却成为了后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董行成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正义、勇气和诚信的重视,这些价值观念至今仍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董行成故事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董行成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唐朝怀州河内县的历史人物。他的事迹和传说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道德期待。尽管他没有留下完整的作品,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在后世仍被视为值得学习和传扬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董行成的研究和传承,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注解
策:辨认。
至:到。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