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 斜月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家傲·斜月》是北宋时期黄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欢乐过后的孤独与寂寥,通过对黄昏到黎明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烦忧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全词如下:

  • 词人介绍:《渔家傲·斜月》由北宋时期的词人黄裳所作。黄裳以其清丽的词风在文学界享有盛誉,此词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内容解读:全词以“已送清歌归去后”开头,表达了宴会结束后的寂静与失落感。接着“东南楼上人声悄”,描绘了欢宴散尽后的楼台上的宁静氛围。紧接着的“窗外剑光初出鞘”,则巧妙地用“双剑化龙”的典故,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希望或者新生。最后“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与期待,直至天明。
  • 主题分析:通过整首词的描写,黄裳不仅刻画了一幅宴会后的凄凉景象,而且深入探讨了人们在美好时刻之后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从欢愉到忧愁再到希望的过渡,这种感情的转换也恰好体现了人生百态。

《渔家傲·斜月》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情绪的抒发,更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黄裳的这一首诗,不仅是宋代诗词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反复品读和研究。

《渔家傲·斜月》不仅展现了黄裳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往时光的缅怀,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和启示,使得《渔家傲·斜月》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