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 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是宋代卢祖皋创作的一首词。卢祖皋,字次夔,号兰舟居士,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词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还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渴望归隐的情感。以下将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卢祖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后因才华出众而被朝廷赏识,历任多个官职。他的一生虽不乏升迁的机会,但却始终未能忘怀心中对于自然和自由的追求,这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多受困于仕途的得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卢祖皋的作品更显得深沉和独特,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普遍心态和生活状态。
  1. 词作特点
  • 意境深远:《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以其苍茫幽远的意境,描绘了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倦意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这种意境的构建,不仅体现了卢祖皋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 语言风格:词中采用了典雅而流畅的语言风格,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通感等,使得原本平淡的自然景象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官场厌倦: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在复杂社会中逐渐滋生的厌倦和疲惫感。这种情绪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心声。
  • 归隐之志:词中多次提到归隐的愿望,如“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等句,表达了词人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卢祖皋的诗词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其作品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繁荣景象,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艺术灵感。
  • 后世影响:虽然卢祖皋生活在南宋,但其作品中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描绘山水自然、表达个人情感等方面。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红叶、清泉、山溪桥等,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复杂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文人思想和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注解

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

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为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弥弥:茫茫。

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句。此指祖皋之去处。

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