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

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汉南树。转首青阴,芳事顿如许。不知多少消魂,夜来风雨。犹梦到、断红流处。
最无据。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终不似、旧时鹦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是南宋诗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 张炎(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他原籍陕西凤翔,后长期寓居杭州,是南宋末期的词人、词论家。在这首词中,张炎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缅怀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从文学角度来看,张炎的这首词充分展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宋代词人多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而张炎在《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汉南的景色和夜雨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习惯,也使得整首词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张炎作为一位词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同样值得探讨。他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影响。张炎的词作中不乏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这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在创作过程中,张炎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使得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意义。

张炎的《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也是对宋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一次深入回顾。通过这首词,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自然景物细腻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环境和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