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闰元宵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颦翻宿粉,怎比初描。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闰元宵》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词以南宋时期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景象与历史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词作于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的元宵节。当时正值宋朝末年,元军进攻临安,时局动荡,百姓疾苦。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用笔勾勒了节日中的场景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1. 词意解析
  •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描述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天边的星星似乎也随着夜色的沉静而变得暗淡,街中心上的尘埃被清扫干净。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氛围,还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 天公还把春饶:表达了词人的感慨,尽管天公似乎有意让春天更显生机,但现实却是国难当头,春风难以吹散阴霾。这种对比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忧虑与哀伤。
  •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通过“桂月黄昏”和“金丝柳换星摇”,词人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月亮和柳树,以及月光下星星摇曳的景象。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词作的艺术美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1. 情感表达
  •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这里描述的是人们在元宵节夜晚相聚欢庆的情景,尽管天气寒冷,但温暖的小曲和香气让人感到舒适。然而,词中的“方嫌冷”和“珠络香飘”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哀愁,因为在这样的喜庆之中,人们却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悲观。在这里,“隔岁芳期”指的是过去的元宵节,而“枉费囊绡”则是形容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无法重现,白白浪费了美好的期待和努力。
  •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这句词进一步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和生命的短暂。通过对“娥儿舞”(指女子的舞蹈)的描述,词人传达了一种对青春易逝的感叹,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惋惜。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如“桥尾星沈”和“街心尘敛”等意象,不仅营造了节日的氛围,还通过天文现象来隐喻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巨变。
  • 修辞手法: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比喻、象征等,使得整首词富有诗意和画面感。例如,将“桥尾星沈”比喻为“星摇”,“桂月黄昏”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情感抒发:词作深刻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述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高阳台·闰元宵》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词作,也是一首充满历史意味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感受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和诗词艺术的人来说,这首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