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庭坚书

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瞻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
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比闻鲁直吏事之馀,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稽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自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苏辙(我)不才,怎么能够与您黄庭坚交往呢;不过我兄长苏轼和您的交往很久远,我和您舅家关系并不疏远,拜读你的文章,朗诵您的诗,很想一见您的尊颜。我人笨拙而且怠慢,没能先给您写封书信表达我的心意,让您先写信给我,我真是惭愧遗憾极了!

自从不被重用以来,我有点儿自暴自弃,愚顽浅陋得更厉害了,见到我的人都嗤笑我,而您却重视关注我。看到您给我的信中表现出对我的欢喜,和我对您的喜爱是一样的。而写信总有先后,不是你先就是我先,这个又不值得遗憾呢。

据说您为官的空闲时候,一个人在家里吃的是菜蔬(粗食),怡然自得的样子。古代的君子不被重用,必定借助外事外物来消遣排解,阮籍拿酒消遣排解,嵇康靠琴消遣排解。如果阮籍没有了酒、嵇康没由了琴,就像吃草木和麋鹿成为了好友一样,这就大大的不安神了。只有颜回喝冷水、嚼野谷,住在破巷子里,不借外物排解,也不改变快乐的心情,因为这样,孔子感叹他不是平常的人能够做得到的。现在您眼不观美色,吃不讲求美味,这中间肯定有超过平常人很多的地方了,而且您还能与人交往自如,是什么原因呢?听说您坚喜欢和高僧们讨论问题,是不是借机在探讨大道的有无呀?天气渐渐转冷了,近日多在意起居安康,您自己多保重吧!

介绍

《答黄庭坚书》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写给洪驹父的一封信。这封信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前人的学习态度,而且对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文学理念的体现
  • “有宗有趣”的创作观:黄庭坚在信中提出,文学创作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也要有趣味性。这种观点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平衡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写作方法。
  • 陶冶万物的功力:他强调了学习前人“陶冶万物”的功力的重要性,主张多读古书,并概括为“点铁成金”的法度。这显示了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理解和对技巧的精进追求。
  1. 形式探讨的重要性
  • 从形式方面进行探讨:黄庭坚在信中针对洪驹父的创作进行了形式方面的探讨。这反映出他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以及对诗歌结构美学的重视。
  • “点铁成金”的法度: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法度:“点铁成金”,意味着通过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一法度对于后来的江西诗派成员具有指导意义。
  1. 对后人的启示
  • 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黄庭坚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论点成为了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纲领。这些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超逸绝尘的人格魅力:苏轼曾称赞黄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世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这种评价反映了黄庭坚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能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 文学与人生哲学的结合
  • 独立自重的品质:黄庭坚强调自己必轻外物而自重者,这种个性使他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他的这种品质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者所推崇。
  • 对君子的期许:他认为今天的君子不能像他一样用能用,这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期待。这种期许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上。

《答黄庭坚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艺术成就,还在于它对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江西诗派发展的推动作用。黄庭坚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和个人风格的独特展现,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后人的一种期望与激励。

注解

鲁直: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子瞻: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诗人,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颜氏子: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身追随孔子。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以“贤人“、“仁人”相赞许。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