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余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闻四方者不过数人。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过此数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是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惟令或以旧制举,不皆循岁月而授。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余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盖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余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余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余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
送丁琰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丁琰序》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作品,体现了其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曾巩(生卒年不详),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唐宋两代都受到极高的评价,被后世誉为“文章巨匠”。他的文风优雅,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
作品背景:《送丁琰序》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曾巩作为朝廷重臣,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所贡献,而且在文学方面亦有所建树。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其中《送丁琰序》便是其中之一。此文通过赞美地方官员对百姓的责任和担当,展示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文学特色:《送丁琰序》的语言风格优美而含蓄,充满了深情的抒发与理性的思考。它既展现了古典文言文的韵律美,又不失其思想的深度,读来既感人肺腑,又引人深思。文中句式工整,用词精炼,充分体现了曾巩作为文学家的精湛技巧。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赞美守令对于民的重要性及其职责的履行,传达了作者对于政治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看法。曾巩通过这篇文章强调了政府官员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这种关注和贡献背后的深厚道德和责任感。
阅读建议:在阅读《送丁琰序》时,读者应当注意理解曾巩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同时也要体会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通过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层意义。
《送丁琰序》不仅作为曾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领略到曾巩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