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繇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祕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送别赠序。曾巩,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散文方面造诣颇深。这篇序文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当时官场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友人李材叔的期望与鼓励。
曾巩在文中批评了那些官员只图个人安逸、名利至上的心态,以及由此导致的越地官员不愿久居的现象。他认为,这种心态和行为导致了越地的落后,使得那里的百姓得不到应有的治理和关怀。这种批判不仅是对个人的指责,更是对整个官场风气的一种反思和批评。
曾巩还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例,说明有些官员之所以不愿意在偏远地区任职,往往是因为当地的风气与中州大不相同,而且从古至今,能真正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而已。这反映了他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在表达了对李材叔赴任柳州的深切关怀后,曾巩以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期望与鼓励。他希望李材叔能够以其超群出众的才干,治理柳州,做出政绩,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为偏远地区的民众带来实惠和利益。曾巩的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对李材叔个人能力的赞赏,也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一种期待。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是一篇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文章,它不仅展现了曾巩作为文人的才情和见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官场弊病的批评和对友人未来的期许,曾巩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其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