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祕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这首诗是苏轼在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中的一段文字,主要表达了对李材叔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赞赏和对其治理柳州的期望。
诗人对古人为一乡一县时,其德义惠爱足以薰蒸渐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即使现在大者专一州,也应该不小其官而不事,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人有久居之心,又不至于小其官。
诗人对李材叔能够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认为只有像李材叔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位。
诗人对李材叔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事迹进行了赞扬。他表示,李材叔能够为越人涤除陋俗,使其走向治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古代政治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诗人对李材叔的高度评价。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对于政治理想的坚持和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