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非花非雾前时见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非花非雾前时见》是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晏几道在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也反映了其对美好事物细腻而真挚的感悟和追求。下面是关于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与其兄晏殊并称“二晏”。他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其诗词作品多以言情为主,风格凄婉清新,秀丽精工,与其父晏殊同为宋代词坛的瑰宝。
  1. 诗词原文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

  2. 诗词内容解析

  •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描述了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景象,如同花朵和雾气般朦胧而又充满生机,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愉悦。这里的“娇春”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通过女子的浅笑微颦表现了某种期待或忧虑的心情,而“垂帘”则暗示了一种隐秘或不易察觉的情感状态,使得这种情感更加含蓄且引人深思。
  •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通过“殷勤”一词,传达了一种迫切和深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逃避现实的心境。
  • “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用天上的云彩象征高洁的理想或情感,暗喻自己若能够达到那种理想境界,便如同梦境一般美好。
  1. 创作背景与影响
  • 创作背景:作为北宋的著名词人,晏几道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虽然家境中落,但他依然积极创作,其词风受到了《花间集》和南唐词的影响,工于言情,哀婉动人,秀丽精巧,自然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 艺术特色:晏几道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风格既继承了传统词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特点,又在语言上追求新意,力求表达更为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同时,他的词作还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丰富性。
  • 文学价值: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晏几道的这首《采桑子》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词,也是宋代词坛上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使其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赏析的对象。

《采桑子·非花非雾前时见》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讨。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晏几道的艺术世界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这首词也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