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圉大渊献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有奇。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公元九二七年)
秋,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
丙寅,升夔州为宁江军,以西方鄴为节度使。
癸酉,以与高季兴夔、忠、万三州为豆卢革、韦说之罪,皆赐死。
流段凝于辽州,温韬于德州,刘训于濮州。
任圜请致仕居磁州,许之。
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册礼使至长沙,楚王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以姚彦章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鐸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张彦瑶、张迎判机要司。然管内官属皆称摄,惟朗、桂节度使先除后请命。恒本姓元,避殷父讯改焉。九月,帝谓安重诲曰:“从荣左右有矫宣朕旨,令勿接儒生,恐弱人志气者。朕以从荣年少临大籓,故择名儒使辅导之,今奸人所言乃如此!”欲斩之;重诲请严戒而已。
北都留守李彦超请复姓符,从之。
丙寅,以枢密使孔循兼东都留守。
壬申,契丹来请修好,遣使报之。
冬,十月,乙酉,帝发洛阳,将如汴州;丁亥,至荥阳。民间讹言帝欲自击吴,又云欲制置东方诸侯。宣武节度使、检校侍中硃守殷疑惧,判官高密孙晨劝守殷反,守殷遂乘城拒守。帝遣宣徽使范延光往谕之,延光曰:“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愿得五百骑与俱。”帝从之。延光暮发,未明行二百里,抵大梁城下,与汴人战,汴人大惊。戊子,帝至京水,遣御营使石敬瑭将亲兵倍道继之。或谓安重诲曰:“失职在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圜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胃重诲曰:“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使者至磁州,圜聚其族酣饮,然后死,神情不挠。
己丑,帝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守殷知事不济,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乘城者望见乘舆,相帅开门降。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
戊戌,诏免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在这部巨著中,卷二百七十六收录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的相关纪事。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巨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司马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资治通鉴》全书分为294卷,涵盖了从上古黄帝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广泛历史内容。其中《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所记载的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的相关纪事,是该年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秋,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 丙寅,升夔州为宁江军,以西方邺为节度使。 癸酉,以与高季兴夔、忠、万三州为豆卢革、韦说之罪,皆赐死。 流段凝于辽州,温韬于德州,刘训于濮州。 任圜请致仕居磁州,许之。 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册礼使至长沙,楚王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是一本记录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即北宋时期的历史书籍。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其中就包括了北都留守李彦超请求恢复其本姓的事件。具体如下: 1. 事件背景: - 北都留守李彦超,原本是李存审的儿子,而李存审原本姓符。在唐朝时期,由于李存审的功劳,被赐与了姓李,所以李彦超后来改为李彦超。然而,他仍然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的本姓。因此,当皇帝准备去汴州时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译文: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帝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守殷知晓事已无法,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乘城者望见乘舆,相帅开门降。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 注释:本诗描述了唐朝后期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后唐纪五"是指《资治通鉴》中关于后唐的第五个年月的记载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 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筠久疾,将佐请见,不许。副使符彦琳等疑其已死,恐左右有奸谋,请权交符印;筠怒,收彦琳及判官都指挥使下狱,诬以谋反。诏取彦琳等诣阙,按之无状,释之;徙筠为西都留守。 ``` 译文: 在后唐时期,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张筠身患重病,他的部下请求见他,但张筠没有答应。副使符彦琳等人怀疑他已经去世,担心会有内奸图谋不轨,于是提出暂时交换官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中书舍人马缟请用汉光武故事,七庙之外别立亲庙;中书门下奏请如汉孝德、孝仁皇例,称皇不称帝。帝欲兼称帝,群臣乃引德明、玄元、兴圣皇帝例,皆立庙京师;帝令立于应州旧宅,自高祖考妣以下皆追谥曰皇帝、皇后,墓曰陵。 汉主如康州。 是岁,蔚、代缘边粟斗不过十钱。 天成三年(戊子,公元九二八年) 春,正月,丁巳,吴主立子琏为江都王,璘为江夏王,璆为宜春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吴国自庄宗灭梁以来,使者往来不绝。庚辰,吴国使者至长安,安重诲认为杨光远敢与朝廷抗礼,派遣使者窥视观察,杨光远拒绝并不予接受。从那时起,便与吴国断绝往来。 张筠到达长安,守兵闭门拒之;张筠单骑入朝,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 壬辰,宁江节度使西方邺攻占归州;不久,荆南又夺回了归州。 枢密使、同平章事孔循,性格狡猾奸佞,受到安重诲的信任。皇帝欲为皇子娶重诲的女儿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孟知祥屡与董璋争盐利,璋诱商旅贩东川盐入西川,知祥患之,乃于汉州置三场重征之,岁得钱七万缗,商旅不复之东川。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副使王环、监军马希瞻将水军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至刘郎洑,希瞻夜匿战舰数十艘于港中;诘旦,两军合战,希瞻出战舰横击之,季兴大败,俘斩以千数,进逼江陵。季兴请和,归史光宪于楚。军还,楚王殷让环不遂取荆南,环曰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夏,四月,以鄴都留守从荣为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以客省使太原冯赟为副留守,夹马指挥使新平杨思权为步军都指挥使以佐之。 戊寅,以宣武节度使石敬瑭为鄴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枢密使范延光为成德节度使。 丙戌,以枢密使安重诲兼河南尹,以河南尹从厚为宣武节度使,仍判六军诸卫事。 吴右雄武军使苗璘、静江统军王彦章将水军万人攻楚岳州,至君山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初,义武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都镇易定十馀年,自除刺史以下官,租赋皆赡本军。及安重诲用事,稍以法制裁之;帝亦以都篡父位,恶之。时契丹数犯塞,朝廷多屯兵于幽、易间,大将往来,都阴为之备,浸成猜阻。都恐朝迁移之它镇,腹心和昭训劝都为自全之计,都乃求婚于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又知成德节度使王建立与安重诲有隙,遣使结为兄弟,阴与之谋复河北故事,建立阳许而密奏之。都又以蜡书遗青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辛酉,以天雄节度副使赵敬怡为枢密使。此句表明赵敬怡被任命为枢密使,负责国家的军事和外交事务。 王晏球闻契丹发兵救定州,将大军趣望都,遣张延朗分兵退保新乐,延朗遂之真定,留赵州刺史硃建丰将兵修新乐城。此段描述王晏球得知契丹援军即将到达定州的消息,他决定撤回军队并准备在新乐进行防守。张延朗则奉命分兵撤退到新乐,而朱建丰则留下来修缮城池,以备契丹的进攻。
诗句输出 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朱弘昭、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乙未,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 译文输出 王晏球知道定州有所防备,难以轻易攻取,偏将朱弘昭、张虔钊却到处宣扬王晏球不敢进攻。唐帝下诏催促他们进攻,王晏球无奈之下决定强行攻城。然而,由于守城的坚固和王晏球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三千名将士在战斗中损失惨重。 注释说明 1. “资治通鉴”背景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中“戊辰,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一句的详细赏析如下: - 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戊辰,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 契丹北走,道路泥泞,人马饥疲,入幽州境。八月,甲戌,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将精骑邀击之,分兵扼险要,生擒惕隐等数百人;馀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 - 注解: 1. 戊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戊申,赵德钧献契丹俘惕隐等,诸将皆请诛之,帝曰:“此曹皆虏中之骁将,杀之则虏绝望,不若存之以纾边患。”乃赦惕隐等酋长五十人,置之亲卫,馀六百人悉斩之。 译文:戊申这一天,赵德钧向朝廷献出被俘虏的契丹将领惕隐等,许多将领请求杀掉他们,明宗皇帝说:“这些家伙都是契丹军中的猛将,杀掉他们就会让敌人感到绝望,不如留着他们来缓解边防的压力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吴王太后去世,九月辛巳日,荆南军在白田击败楚军的进犯,俘虏楚岳州刺史李廷规并将其带回吴国。乙未日,朝廷下敕令因温韬在诸陵地发兵,段凝反复无常,命其所在处赐死。己亥日,朝廷任命武宁节度使房知温兼任荆南行营招讨使,负责荆南行府事务;同时分别派遣宦官前往诸道调集军队以攻打高季兴的襄阳。辛丑日,将庆州防御使窦廷琬迁至金州刺史的位置;冬季十月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十一月,有司请为哀帝位庙,诏立庙于曹州。 平卢节度使晋忠武公霍彦威卒。 忠州刺史王雅取归州。 庚寅,皇子从厚纳孔循女为妃,循因之得之大梁,厚结王德妃之党,乞留。安重诲具奏其事,力排之,礼毕,促令归镇。 甲午,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建立同平章事,充平卢节度使。 丙申,上问赵凤:“帝王赐人铁券,何也?”对曰:“与之立誓,令其子孙长享爵禄耳。”上曰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注释:《资治通鉴》,又称《资治通鉴纲目》,是中国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卷”指的是书中的某个部分,如本诗中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是该书的第二百七十六个部分,即“后唐纪五”。 2. 史馆修撰张昭远上言:“臣窃见先朝时,皇弟、皇子皆喜俳优,入则饰姬妾,出则夸仆马;习尚如此,何道能贤!诸皇子宜精择师傅,令皇子屈身师事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己丑,公元九二九年) 春,正月,冯赟入为宣徽使,谓执政曰:“从荣刚僻而轻易,宜选重德辅之。”王都、秃馁欲突围走,不得出。二月,癸丑,定州都指挥使马让能开门纳官军,都举族自焚,擒秃馁及契丹二千人。辛亥,以王晏球为天平节度使,与赵德钧并加兼侍中。秃馁至大梁,斩于市。枢密使赵敬怡卒。甲子,帝发大梁。丁卯,门下侍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楚王殷命其子武安节度副使、判长沙府希声知政事,总录内外诸军事。自是之后,国政先经希声,始达于王殷。夏,四月,庚子朔日,禁铁锡钱。时湖南以锡钱专用,铜钱直比锡钱百,流入中国。法不能禁。 丙午,楚之六军副使王环在石首击败荆南兵。初令沿边置场市党项马,不令诣阙,此前党项悉赴阙献马为名。国家约其直酬之,加馆谷赐与,岁费五十余万缗,有司苦其耗蠹,故止之。壬子
译文:高季兴的叛乱,他的儿子从诲不听节谏,结果被父亲流放。高季兴继位后,因后唐和吴国都离得远,就舍弃近的吴国国家,而留靠近后唐的国家。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远隔于彼。” 赏析: 此文出自《资治通书·卷二百七十六》,是五代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高季兴及其子高从诲的故事。文章通过叙述高季兴及高从诲的行为和决策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天成二年(927年) 译文:《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记载,明宗皇帝在九月与冯道交谈时提及连续几年农作物丰收、国家太平无事。冯道感慨地回忆他过去在先皇幕府任职时,曾奉使前往中山,途经井陉的险峻地带,他因担忧马匹摔倒,于是非常小心谨慎地驾驭,最终安全抵达平路,结果却因为过于松懈而不慎坠马,这正像治理天下的人一样需要谨慎。 赏析:冯道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明宗,即使是治理天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吴越王钱镠,其国虽小,却自恃甚高,对待朝廷使者态度各异。若对方奉迎有加,则赏赐丰厚;否则礼遇疏薄。钱镠曾赠安重诲书,言辞傲慢,被帝遣供奉官乌昭遇、韩玫使吴越时发现。昭遇与玫不合,返回后上奏称:“昭遇遇镠,拜舞称臣,私以国事告之。”安重诲奏请皇帝赐昭遇死。钱镠因此被罢为太师,余官爵皆削。吴越进奏官、使者、纲吏,皆令所在处治。钱镠令子传瓘等上表讼冤,皆不理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割阆、果二州置保宁军,壬子,以内客省使李仁矩为节度使。此前,西川常发刍粮馈峡路,孟知祥辞以本道兵自多,难以奉它镇,乃诏不许,且屡督之。甲寅,孟知祥奏称财力乏,不奉诏。而吴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旄兼侍中徐知询,自以握兵据上流,意轻徐知诰,数与知诰争权,内相猜忌,知诰患之。 译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以下是对相关诗句的解析: - 诗一: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中的“资治通鉴”指的是司马光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诗二:吴主加尊号曰睿圣文明光孝皇帝,大赦,改元大和。这里描述了吴国君主加封自己为皇帝,并进行大赦与改元的行为。 - 诗三:康福行至方渠,羌胡出兵邀福,福击走之;至青刚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