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硃弘昭、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乙未,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
先是,诏发西川兵戍夔州,孟知祥遣左肃边指挥使毛重威将三千人往。顷之,知祥奏“夔、忠、万三州已平,请召戍兵还,以省馈运。”帝不许。知祥阴使人诱之,重威帅其众鼓噪逃归。帝命按其罪,知祥请而免之。
陕州行军司马王宗寿请葬故蜀主王衍,秋,七月,乙巳,赠衍顺正公,以诸侯礼葬之。
北面招讨使安审通卒。
东都民有犯私麹者,留守孔循族之。或请听民造麹,而于秋税亩收五钱;己未,敕从之。
壬戌,契丹复遣其酋长惕隐将七千骑救定州,王晏球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甲子,追至易州,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

诗句输出

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朱弘昭、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乙未,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

译文输出
王晏球知道定州有所防备,难以轻易攻取,偏将朱弘昭、张虔钊却到处宣扬王晏球不敢进攻。唐帝下诏催促他们进攻,王晏球无奈之下决定强行攻城。然而,由于守城的坚固和王晏球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三千名将士在战斗中损失惨重。

注释说明

  1. “资治通鉴”背景:此篇为《资治通鉴》中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2. 关键人物介绍:王晏球(王晏球)和朱弘昭、张虔钊均为当时重要军事将领,其言行对当时的战事有着直接的影响。
  3. 战事背景:在唐朝末年,各地战乱频发,各地方军阀之间的争斗不断。王晏球此次进攻定州的行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4. 战术决策:王晏球面对强敌,选择硬攻并非最佳策略,而朱弘昭和张虔钊的煽动更是加大了战争的难度。
  5. 结果与影响:虽然王晏球最终未能攻克定州,但他在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他对待士兵的态度,赢得了后唐帝的赞扬。
  6. 社会历史意义: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统治者对军事策略的考量。
  7. 文化价值:《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态度,对我们今天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赏析
王晏球的这次军事行动,体现了他作为将领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力。尽管面临强大的敌人和不利的局面,他没有选择放弃或撤退,而是选择了坚守阵地,以自己的行动来维护朝廷的利益。这种勇气和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此外,王晏球在战争中对士卒的关怀,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感。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士兵的爱戴,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良好的形象。最后,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从而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