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
契丹北走,道路泥泞,人马饥疲,入幽州境。八月,甲戌,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将精骑邀击之,分兵扼险要,生擒惕隐等数百人;馀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
初,庄宗徇地河北,获小儿,畜之宫中,及长,赐姓名曰李继陶;帝即位,纵遣之。王都得之,使衣黄袍坐堞间,谓王晏球曰:“此庄宗皇帝子也,已即帝位。公受先朝厚恩,曾不念乎!”晏球曰:“此公作小数竟何益!吾今教公二策,不悉众决战,则束手出降耳,自馀无以求生也。”
王建立以目不知书,请罢判三司,不许。
乙未,吴大赦。
吴越王镠欲立中子传瓘为嗣,谓诸子曰:“各言汝功,吾择多者而立之。”传瓘兄传璹、传瓘、传璟皆推传瓘,乃奏请以两镇授传瓘。闰月,丁未,诏以传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中“戊辰,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一句的详细赏析如下:
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戊辰,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
契丹北走,道路泥泞,人马饥疲,入幽州境。八月,甲戌,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将精骑邀击之,分兵扼险要,生擒惕隐等数百人;馀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注解:
- 戊辰:这是记载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
- 北威武节度使王延钧:王延钧是唐朝末期的一位将领,他在任内因某种原因被降职或流放。
- 契丹北走:描述了当时契丹军队的撤退情况,可能是因为受到打击或者内部原因导致的撤退。
- 道路泥泞、人马饥疲:这些描述说明了当时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 入幽州境:表示契丹军队进入了唐朝的边境地区。
- 精骑迎击:赵德钧派遣精锐骑兵去拦截并攻击契丹军队。
- 分兵扼险要:说明赵德钧采取了分散兵力,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阻击的策略。
- 生擒惕隐等数百人:指在战斗中俘虏了契丹的一些重要人物。
- 馀众散投村落:表示战败后的契丹军队向周边村庄撤退。
- 村民以白梃击之:村民们使用棍棒对抗契丹士兵。
- 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说明只有少数人能够逃脱回国,反映了战斗的残酷性。
- 赏析:
这段史料记录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发生的一场重要的军事事件。王延钧因为某种原因被贬为闽王,而契丹军队则由于连日来的战斗损失惨重,被迫向北撤退至幽州境内。赵德钧派遣精锐骑兵进行追击,成功捕获了一些契丹将领和士兵。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也体现了唐朝与契丹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晚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