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帝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守殷知事不济,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乘城者望见乘舆,相帅开门降。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
戊戌,诏免三司逋负近二百万缗。
辛丑,吴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王徐温卒。初,温子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知询以其兄知诰非徐氏子,数请代之执吴政,温曰:“汝曹皆不如也。”严可求及行军副使徐玠屡劝温以知询代知诰,温以知诰孝谨,不忍也。陈夫人曰:“知诰自我家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而弃之!”可求等言之不已。温欲帅诸籓镇入朝,劝吴王称帝,将行,有疾,乃遣知询奉表劝进,因留代知诰执政。知诰草表欲求洪州节度使,俟旦上之,是夕,温凶问至,乃止。知询亟归金陵。吴主赠温齐王,谥曰忠武。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六 · 后唐纪五
译文: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帝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守殷知晓事已无法,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乘城者望见乘舆,相帅开门降。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
注释:本诗描述了唐朝后期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后唐纪五”是指《资治通鉴》中关于后唐的第五个年月的记载。”己丑”是当天的日期,”大梁”是当时的首都。”四面进攻”是指皇帝亲自指挥军队攻打敌人,而”吏民”则是指被攻击的对象。”缒城出降者甚众”表示很多城市中的居民选择投降。”守殷”可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或军事将领。”尽杀其族”表示他将所有的家人全部杀死。”引颈命左右斩之”表示他主动命令周围的人将他的头砍下来。”乘城者”可能是指守卫城墙的士兵。”望见乘舆”表示他们看到了皇帝的身影。”相帅开门降”表示他们自愿打开城门投降。 “孙晟奔吴,徐知诰客之”描述了另一位历史人物孙晟逃往吴国,而徐知诰接待了他。这里的“客之”意味着徐知诰以客人的身份对待孙晟。
赏析:此诗通过叙述一个具体的军事事件,展示了唐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诗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如皇帝、地方官员和将领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