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留守李彦超请复姓符,从之。
丙寅,以枢密使孔循兼东都留守。
壬申,契丹来请修好,遣使报之。
冬,十月,乙酉,帝发洛阳,将如汴州;丁亥,至荥阳。民间讹言帝欲自击吴,又云欲制置东方诸侯。宣武节度使、检校侍中硃守殷疑惧,判官高密孙晨劝守殷反,守殷遂乘城拒守。帝遣宣徽使范延光往谕之,延光曰:“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愿得五百骑与俱。”帝从之。延光暮发,未明行二百里,抵大梁城下,与汴人战,汴人大惊。戊子,帝至京水,遣御营使石敬瑭将亲兵倍道继之。或谓安重诲曰:“失职在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圜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胃重诲曰:“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使者至磁州,圜聚其族酣饮,然后死,神情不挠。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是一本记录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即北宋时期的历史书籍。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其中就包括了北都留守李彦超请求恢复其本姓的事件。具体如下:

  1. 事件背景
  • 北都留守李彦超,原本是李存审的儿子,而李存审原本姓符。在唐朝时期,由于李存审的功劳,被赐与了姓李,所以李彦超后来改为李彦超。然而,他仍然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的本姓。因此,当皇帝准备去汴州时,他请求将本姓恢复为符。
  1. 事件经过
  • 李彦超向皇帝提出,希望恢复他的本姓符。虽然这一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但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
  1. 后续发展
  • 在处理完其他政治事务后,皇帝继续前往汴州。而在途中,他还接到了契丹的求和消息。这进一步增加了他对于军事行动的犹豫和担忧。

李彦超的请求虽然得到了满足,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行为无疑也反映出了个人对于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强烈追求。这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坚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复杂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