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车马动行尘,诏集华堂宠退臣。
延阁带经为旧老,商山携杖作归人。
燕回天上还侵晚,梦入江南已见春。
曾抱遗弓泣陵土,此生无复犯龙鳞。
资善堂御筵送尚书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善堂御筵送尚书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是宋代政治家王珪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送别场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
都门车马动行尘,诏集华堂宠退臣。
延阁带经为旧老,商山携杖作归人。
燕回天上还侵晚,梦入江南已见春。
曾抱文章推国士,归来岂但愧家丞。诗歌解读:
- 都门车马动行尘:描述了都门(皇宫)门前车马尘土飞扬的场景,暗示着李受即将离开京城的重要时刻。
- 诏集华堂宠退臣:指出李受受到皇帝的召见和恩宠,被尊称为“宠退臣”,意味着他的离去并非自愿,而是一种荣耀。
- 延阁带经为旧老:指王珪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作为资深的老臣,被皇帝召见讨论国家大事。
- 商山携杖作归人:商山指的是古代隐者常去的地方,这里用来象征李受的隐居生活即将开始。携杖归隐,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燕回天上还侵晚:以燕子归巢比喻李受的归来,虽然晚了一些,但依然回到了他熟悉的家园。
- 梦入江南已见春:暗示李受的心境已经从官场的繁华转变为归隐后的平静。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 曾抱文章推国士:赞扬李受的才华和学识,他被尊称为“国士”,表明他在文人中的卓越地位。
- 归来岂但愧家丞:表达了王珪对李受的敬仰之情,认为李受的回归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羞愧,更是一种荣誉和成就的认可。
诗歌背景:
王珪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执政大臣、宰相等。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很大,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他的文学作品多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华。诗歌艺术:
《资善堂御筵送尚书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李受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借代等,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社会影响:
这首诗在宋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颂,而且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心态变化。文学价值:
《资善堂御筵送尚书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王珪个人作品的代表,也是宋代诗歌创作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社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资善堂御筵送尚书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李受的描写和对官场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和借鉴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