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三 别妓

柳花飞絮,又还是、清明寂寞时节。
洞府人间嗟素手,今日匆匆分拆。
巧笑难成,含情谁解,顾影无颜色。
风流满面,却成春恨凄恻。
云鬓从亸金蝉,纷纷红泪,千点胭脂湿。
聚调轻盈离调惨,声入低空愁碧。
祖帐将收,骊驹欲驾,去也劳相忆。
伤心南浦,断肠芳草如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其三》是宋代著名诗人王之望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下面将对该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之望,字仲文,号东山逸士,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以词著称。王之望的作品多表现出对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沉浮的关注,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深沉的情感。
  1. 作品原文
    柳花飞絮,又还是、清明寂寞时节。
    洞府人间嗟素手,今日匆匆分拆。
    巧笑难成,含情谁解,顾影无颜色。
    风流满面,却成春恨凄恻。

  2. 诗歌内容

  • 清明节的感慨:诗中的“柳花飞絮,又还是、清明寂寞时节。”描绘了清明节特有的氛围,柳絮飘飞,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
  • 感叹人生无常:“洞府人间嗟素手,今日匆匆分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即使是美丽的容颜,也无法抵挡时光的流逝。
  • 表达情感的无奈和悲伤:“巧笑难成,含情谁解,顾影无颜色。”通过女子难以掩饰的悲伤和孤独,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感伤。
  • 反映社会现实:整首词不仅仅是对一个个体的命运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凉,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心的冷漠。
  1. 创作背景
  • 《念奴娇·其三》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政治腐败与社会不公导致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到前途渺茫,他们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愤懑。王之望作为一名文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作。

王之望的《念奴娇·其三》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