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使君挽歌 其二

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
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
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
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翟使君挽歌 其二》是宋代著名诗人王禹偁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方面内容: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经历宋初至北宋中期的政治变革,其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仁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为北宋文官中的一员重要力量。
  • 诗歌成就:王禹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于世,尤擅长写景抒情之作,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在《翟使君挽歌》中,他不仅表达了对逝去时光与历史人物的悼念,更蕴含了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
  • 译文:国家的史书记录着功勋与征战,州里的百姓歌颂着安宁与繁荣。这些荣耀并非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将他们葬在桐乡。千年黄土之下,他们留下无尽的遗恨;青翠的山峦仿佛在诉说他们的哀愁。现在只剩下那铃声清脆的铃阁,周围只有寂寞的菊花散发着香气。
  1. 创作背景
  • 历史记载:《翟使君挽歌》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历史紧密相关。据史料记载,王禹偁曾在宋朝任职,期间曾目睹或参与了许多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体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 文化传承:作为宋代的重要文人,王禹偁在弘扬国学、传承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诗文中融入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倡导正直、仁爱的社会风气,其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王禹偁在《翟使君挽歌 其二》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细腻,通过对逝者的回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感叹,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中流露出的是对英雄末路的悲悯,以及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语言风格:王禹偁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的交融,使得诗歌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王禹偁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貌,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王禹偁的作品因其鲜明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而受到推崇。
  • 后世评价:王禹偁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历代均有学者研究和赏析。他的一些诗句至今仍然为人引用,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此外,许多学者对他进行过专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文学的认识。

《翟使君挽歌 其二》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世所重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