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使君挽歌 其三

未满三年政,何妨五月期。
理言归葬速,遗爱出山迟。
樯翣穿云过,铭旌着雨垂。
洛阳多故吏,号泣住灵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翟使君挽歌 其三》是北宋时期王禹偁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不仅是王禹偁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以下将具体介绍该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巨鹿(今属河北)人。他是宋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因直言敢谏著称。在文学上,他提倡“文以载道”,反对浮华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未满三年政,何妨五月期。理言归葬速,遗爱出山迟。”
  • 译文:还未满三年的政治生涯,何妨在五月举行葬礼。合理来说应该尽快安葬逝者,因为逝者留下的影响和爱意需要时间慢慢释放。
  1. 诗歌主题与情感
  • 哀悼之情:王禹偁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留下的遗爱的珍惜。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较为常见,体现了他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 政治与个人:作为一位政治家,王禹偁在诗中也反映了他对政治的忠诚与责任感。尽管已不在政治舞台上,但他仍关心时事,希望逝者能够安息。
  1. 艺术特点
  • 简洁明了:王禹偁擅长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这首诗也不例外。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 象征意象:诗中的“樯翣穿云过”和“铭旌着雨垂”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葬礼的场面,还象征着逝者生前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的记忆。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是宋代悼亡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王禹偁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其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翟使君挽歌》的创作同样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王禹偁的《翟使君挽歌 其三》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以及王禹偁的个人生活和思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