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崇禽声放言

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
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
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
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
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
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
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
人岂不如鸟,鸣则震天地。
不鸣千圣传,则鸣千古事。
诗翁莫浪鸣,文武道未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叔崇禽声放言》是宋代诗人王柏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王柏,字会之,号丹山居士,又号丹阳散人、翠微先生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江西诗派三宗”,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 诗歌原文与翻译
    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
    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
    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
    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
    不学九臯鸣,声闻可止此。
    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
    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
    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

  3. 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主题:《和叔崇禽声放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思考。通过描写鸟儿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社会中名利的追求的看法。
  • 意象分析:诗中的“鼓弄枝头晴”和“澜翻林外起”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枝头上欢快地鸣叫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 哲理探讨:诗人通过对鸟儿鸣叫的描述,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外在的名声和地位。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鼓弄枝头晴”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一鸣来瑞世”则寓意着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应保持谦逊和低调的态度。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 创作背景:王柏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创作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个人经历或者社会观察中产生的想法,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1. 与其他诗歌的比较
  • 与同期的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更加细腻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 与其他诗歌相比,这首诗更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情怀。
  1. 现代应用与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可。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和叔崇禽声放言》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诗,也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