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重阳日有感

南山木叶赤,北山木叶黄。
秋色日夜变,白露将为霜。
玄鸟去已久,候雁方南翔。
携壶登高侣,满手萸菊香。
佳节不可负,而我病在床。
人老自多病,何为苦悲伤。
去年重阳日,贵孙在我旁。
知我爱敬客,拱立传壶觞。
十五未冠巾,总角颀而长。
望其有成立,门户生辉光。
前楼千卷书,可以识义方。
南亩千斛谷,可以充积仓。
一旦舍我去,冰炭交中肠。
万物皆有尽,死生理之常。
修短百年间,何必论彭殇。
岂不自开释,念之终难忘。
长歌意无尽,歌罢还凄凉。
悲风扣林木,为我号清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丙子重阳日有感》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炎,南宋文学家、书法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许多诗作都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显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南山林叶赤,北山木叶黄。秋色日夜变,白露将为霜。
    玄鸟去已久,候雁方南翔。携壶登高侣,满手萸菊香。
    佳节不可负,而我病在床。人老自多病,何为苦悲伤。
    去年重阳日,贵孙在我旁。知我爱敬客,拱立传壶觞。
  • 翻译
    南山与北山的树叶颜色不同,秋天的色彩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白露即将到来,将带来凉爽的寒意。
    玄鸟已经离开了,而候雁正向南飞翔。带着酒壶登上高处的人很多,手中满是茱萸和菊花的香气。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无法亲自参与,只能独自躺在床上感受悲伤。年岁渐长,疾病也多了起来,为何要感到如此悲伤呢?
    去年的这个重阳节,我的孙子就在我身边,知道我热爱和尊敬他,他恭敬地举杯向我敬酒。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丙子重阳日有感》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色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诗人通过对比南山和北山的不同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使得《丙子重阳日有感》成为了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健康。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描述,也反映了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状态。
  1. 历史背景
  • 历史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情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 社会背景:宋代的社会背景相对宽松和谐,文人墨客有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在这种背景下,王炎的诗词得以产生,并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王炎在《丙子重阳日有感》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将秋天的叶子比作老人的眼睛和头发,将季节更替比作生命的变迁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王炎在这首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的感受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深沉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无奈。
  1. 教育意义
  • 启示:通过学习《丙子重阳日有感》,可以了解到古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丙子重阳日有感》中的“佳节不可负”等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人老自多病,何为苦悲伤》则告诫我们,面对衰老和疾病的困扰,要勇敢地接受并寻求解决之道。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借鉴。
  • 应用:将《丙子重阳日有感》中的教诲应用于日常生活,可以让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也可以启发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丙子重阳日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丙子重阳日有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同时也要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

《丙子重阳日有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优秀作品。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首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