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禅师真赞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眼禅师真赞》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以颂赞法眼禅师为主,同时对法眼禅师的生活、思想及其影响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全诗共四十六韵,每韵五言,每句七字,平仄相间。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法眼禅师真赞

法眼禅师名无愠,号无愠道人。
住余杭栖霞,为临安主僧。
一日有客过访,见壁间挂一古镜,光色莹然,遂留观之。
既而曰:”此非他物,乃法眼禅师也。”
客大惊,遂问其姓氏。
答曰:”姓李名元礼,曾从某学禅。”
客喜曰:”愿闻法要。”
元礼曰:”此师不识字,汝可录吾语于简牍。”
客即录之而去。
明日,元礼复至,取简读讫,曰:”吾与法眼有缘。”
乃为书谒之曰:”某幸师斋,请以灯夕来。”
及期而至,见壁上灯已灭,不见有火。
师问曰:”如何得灯?”
客笑曰:”岂不知有灯?但恐灯在屋上尔!”
法眼大笑,曰:”君何异于俗夫耶?”
客曰:”某非俗夫,某亦不识字。”
法眼曰:”若如此者,则亦无佛性矣!”
客起拜谢曰:”某幸得见师,如梦方醒。”
法眼曰:”汝向者见吾作么生?”
客曰:”见师作佛。”
法眼曰:”汝却错会!”
客曰:”某却作什么底?”
法眼曰:”作牛。”
客曰:”某便作牛。”
法眼曰:”作牛却有何事?”
客曰:”耕田。”
法眼曰:”作牛耕田,又作什么底?”
客曰:”打鼓吹笛。”
法眼曰:”吹笛鼓板,又做甚?”
客曰:”作戏。”
法眼曰:”作甚么?”
客曰:”看门。”
法眼曰:”看门做甚?”
客曰:”吃屎。”
法眼曰:”吃屎作什么?”
客曰:”饱饭。”
法眼曰:”饱饭了,吃甚?”
客曰:”吃茶。”
法眼曰:”吃茶吃甚?”
客曰:”吃酒。”
法眼曰:”吃酒吃甚?”
客曰:”吃饼。”
法眼曰:”吃饼作什么?”
客曰:”吃粥。”
法眼曰:”你作什么?”
客曰:”烧火。”
法眼曰:”吃粥吃甚?”
客曰:”吃茶饭。”
法眼曰:”吃茶饭吃甚?”
客曰:”吃饭时烧火。”
法眼曰:”吃茶饭,烧甚?”
客曰:”烧锅灶头。”
法眼曰:”你作甚?”
客曰:”看经。”
法眼曰:”你作什么?”
客曰:”打坐。”
法眼曰:”你作甚?”
客曰:”睡觉。”
法眼曰:”睡甚?”
客曰:”打呵欠。”
法眼曰:”呵欠作什么?”
客曰:”听钟声。”
法眼曰:”听甚?”
客曰:”听更鼓。”
法眼曰:”听更鼓,作什么?”
客曰:”听漏壶。”
法眼曰:”漏壶作什么?”
客曰:”听夜叉。”
法眼曰:”夜叉作什么?”
客曰:”吃菜子。”
法眼曰:”吃菜子作什么?”
客曰:”下地狱。”
法眼曰:”下地狱,吃菜子作什么?”
客曰:”吃菜子。”
法眼曰:”下地狱,吃菜子又作什么?”
客曰:”下地狱,吃菜子又吃茶饭。”
法眼曰:”下地狱,吃茶饭作什么?”
客曰:”吃馒头。”
法眼曰:”下地狱,吃馒头作什么?”
客曰:”吃饼。”
法眼曰:”吃饼作什么?”
客曰:”吃粥。”
法眼曰:”吃粥作什么?”
客曰:”吃茶饭。”
法眼曰:”吃茶饭,作什么?”
客曰:”吃饼又吃茶饭。”
法眼曰:”吃饼又吃茶饭,作什么?”
客曰:”烧火。”
法眼曰:”烧火作什么?”
客曰:”烧水。”
法眼曰:”烧水作什么?”
客曰:”洗脚。”
法眼曰:”洗脚作何事?”
客曰:”放泥。”
法眼曰:”放泥作什么?”
客曰:”洗脚。”
法眼曰:”洗脚又作何事?”
客曰:”放水。”
法眼曰:”放水作何事?”
客曰:”洗脚。”
法眼曰:”洗脚又作何事?”
客曰:”放泥。”
法眼曰:”放泥,又作何事?”
客曰:”洗脚。”
法眼曰:”洗脚作何事?”
客曰:”放火。”
法眼曰:”放火作何事?”
客曰:”烧茶灶。”
法眼曰:”烧茶灶,作何事?”
客曰:”放火。”
法眼曰:”放火何事?”
客曰:”烧茶灶。”
法眼曰:”放火烧茶灶作何事?”
客曰:”烧茶灶。”
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看经。”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打坐。”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睡觉。”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打呵欠。”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听钟声。”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听更鼓。”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听漏壶。”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听夜叉。”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吃菜子。”法眼禅师说:“你作什么?”客人答:“下地狱。”法眼禅师说:“下地狱,吃菜子又作什么?”客人答:“吃菜子。”法眼禅师说:“下地狱,吃菜子又吃茶饭,作什么?”客人答:“吃馒头。”法眼禅师说:“下地狱,吃馒头,又吃什么?”客人答:“吃饼。”法眼禅师说:“下地狱,吃饼,又吃什么?”客人答:“吃粥。”法眼禅师说:“下地狱,吃粥,作什么?”客人答:“吃茶饭。”法眼禅师说:“吃茶饭,又干什么?”客人答:“烧火。”法眼禅师说:“烧火做什么?”客人答:“烧水。”法眼禅师说:“烧水做什么?”客人答:“洗脚。”法眼禅师说:“洗脚做什么?”客人答:“放泥。”法眼禅师说:“放泥做什么?”客人答:“又洗脚。”法眼禅师说:“又洗脚做什么?”客人答:“放水。”法眼禅师说:“放水做什么?”客人答:“洗脚。”法眼禅师说:“洗脚做什么?”客人答:“放泥。”法眼禅师说:“放泥,又做什么?”客人答:“放火。”法眼禅师说:“放火做什么?”客人答:“烧茶灶。”法眼禅师说:“烧茶灶,做什么?”客人答:“放火。”法眼禅师说:“放火烧茶灶做什么?”客人答:“烧茶灶。”法眼禅师说:“放火烧茶灶做什么?”客人答:“烧茶灶。”法眼禅师说:“放火烧茶灶做什么?”客人答:“烧茶灶。”法眼禅师说:“放火烧茶灶做什么?”客人答:“烧茶灶。”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一位僧人接待来访者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禅宗对于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的思想。通过反复询问和回答的方式, 展现了禅宗独特的问答式教学特点和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