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注释】

八万四千:佛教语,指无量无边,无穷无尽。大悲宝目:佛教语,指佛眼。多目:多种眼睛。正观:正确的观点或看法。阿那律:佛教语,指无目的行为,没有目标的行为。真目:真正的眼睛,比喻真理、真理性的东西。是法眼者:指能够领悟佛法的人。金屑:佛教语,指佛经,也指佛珠。五蕴: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现象。慈悲观:佛教语,指慈悲为怀的人生观。等大圆镜:佛教语,指清净无瑕的圆形镜子,比喻真理。颓然方床:佛教语,指坐禅时的坐姿,即盘腿端坐。如梦中事:佛教语,指梦境,比喻虚幻。山河大地:佛教语,指一切物质世界。一切消陨:佛教语,指一切皆空。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赏析】

此篇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人生的看法。诗人认为,佛眼就是“大悲宝目”,但真正的眼睛并不是佛眼,而是由慈悲之心所发出的光明。真正的眼睛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外在的五官。诗人认为,真正领悟佛法的人,就像一颗金屑一样珍贵。他们的心境如同五蕴皆寂的清净之境,他们的人生如同悲观慈观的大圆镜,一切都归于空无。最后,诗人用山河大地的一切消陨来形容人生的虚幻。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人生的看法,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诗意的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