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画栋插晴空,时有芳馨四面通。
好为高禅参鼻观,未应公子斗薰笼。
帘前一炷沉檀晕,窗外数番兰蕙风。
信道杜陵佳句在,心清浑赋此堂中。
宝乘寺
介绍
《宝乘寺》是宋代诗人叶衡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宝乘寺建筑与环境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宝乘寺》的作者是叶衡,字梦锡,金华城区人。叶衡是一位有才华和影响力的人物,在宋朝的官场中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知于潜县、知常州、入为太府少卿等。他的仕途经历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多次变动,直至成为户部尚书及右丞相兼枢密使,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而遭罢免。叶衡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宝乘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艺术追求。
诗歌原文与翻译:《宝乘寺》是叶衡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创作的,全文如下:巍巍画栋插晴空,时有芒馨四面通。好为高禅参鼻观,未应公子闘薰笼。帘前一炷沉檀晕,窗外数番兰蕙风。信道杜陵佳句在,心清浑赋此堂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刻画,展现了宝乘寺的建筑之美和文化内涵。首句“巍巍画栋插晴空”描绘了宝乘寺建筑的宏伟壮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接着“时有芒馨四面通”表达了寺庙内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最后一句“信道杜陵佳句在”,则暗示了这首诗可能包含了优美的诗句,值得深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叶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才华。
作品赏析和背景:《宝乘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怀才不遇之感。叶衡的生平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他的经历从基层官员到高位重臣,再到被迫隐居,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和多变。叶衡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宝乘寺》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建筑物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叶衡通过对宝乘寺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宝乘寺》不仅是宋诗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以及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