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花不须折,安足忘君忧。
青铜莫频揽,适令惊鬓秋。
谢安壮未仕,定远晚封侯。
功名俱磊落,时来岂自由。
拟古 其九
介绍
《拟古十二首(其九)》是李白的组诗作品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和宇宙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名利虚无的认识以及面对无常命运的感慨。
在《拟古十二首(其九)》中,”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生与死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已经去世的人,都在这个天地之间如同过客一般,最终都将成为历史的尘埃。这种看法体现了李白对生死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中的“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慨。他以天地为旅店,比喻人生如同一场旅程,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通过描绘神话故事中的场景,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一种哲学思考。白兔捣药和扶桑成薪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但都被现实无情地打破,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重新评价和反思。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哲理思考。他认为,无论是死去的人们还是青翠的松树,都无法理解生命的更替和变化。这种表达既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的无知无觉,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生命无常和宇宙变化的感悟。
“前後更叹息,浮荣安足珍”这句诗总结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荣华富贵的深刻思考。他认为,那些追求功名禄利、虚荣荣华的人生,都是不值得珍惜的。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探索。
《拟古十二首(其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唐代文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以及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